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乡村舞台旁,甘肃省陇剧院参与新春文化惠民演出的演员们正在候场。
表演戏曲的隔着衣袖捧着话筒,因为话筒冷得像块冰砖;准备跳舞的不停地跺着脚,为了不影响身段儿的美观,单薄的演出服下,她们顶多再穿一层肉色打底衫。
然而,只要一上台,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气温就变成了一个没有意义的数字。一招一式,相比省城大剧院的表现,不打半点折扣。
演员们希望用精彩亮相,给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奔忙了一年的乡亲们加油鼓劲。
带队的是甘肃省陇剧院副院长、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窦凤霞,为了新春惠民演出,她提前选拔演员、排兵布阵,还将自己的拿手剧目练了一遍又一遍。
花旦麻娜要表演戏曲里的手帕技巧。上台只展示3、4个动作,时长不足1分钟。但曾有两年时间,她每天都会花两小时做练习。
好演员送好戏,观众也高兴。窦凤霞说,有一年正月十五,她在天水市秦安县胡渠村演出,有村民特意包了饺子端到后台,“馅里有老乡家温棚里的头茬韭菜,想让我们演员尝尝鲜”。
如今,虽然有手机、电视,看节目很方便,但基层的群众还是盼望着家门口能多一些文艺活动,把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过新年。
“80后、70后看表演,是对从前记忆的一种唤醒;00后看了是一种教育。”会宁县观众赵幸福说。
甘肃省陇剧院再三筛选,敲定去基层演出的内容,既保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地方曲艺代表陇剧的经典唱段,又根据群众喜好编排了秦腔、猴戏、板胡、琵琶、古典舞蹈、歌曲等节目。
从艺42年的窦凤霞认为这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需要面临的新挑战——以前演出环境差,演员天不亮起床,在车上化妆,油彩冻住了,就把它贴在脸上焐热;现在,不少乡镇都有文化站,让大伙儿暖暖和和做准备。生活条件好了,群众的文艺审美更多元,不止喜欢传统,还想要新潮的表演形式。作为“文艺陇军”的精兵强将,表演便不能一成不变。
青年演员起初都怕下基层,师傅们劝说的话术是“吃得苦中苦”;可去上一两次,他们个个都对乡村舞台上了瘾。
少了大剧场里舞台到观众席的距离,人与人的心贴得更近。演员们记得,十里八乡开来的三轮车,也记得表演现场的人头攒动。有老人坐轮椅还要求家人推自己过来,也有人甭管下雨下雪撑着伞来捧场。
乡亲们表达喜欢的方式也比前些年洋气,比如,从自家园子里采摘一束鲜花送到后台;或者把节目拍下来,发到网上“云点赞”。
“那是被人需要的感觉。”近两年,麻娜每周都会去兰州的两所小学上戏曲社团课,并抽时间去一些乡村小学支教,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了解传统文化、传统戏曲的种子。
“90后”武旦段婷婷慢慢懂得“演员是在舞台上摔打出来”的道理。她的父亲也是陇剧院职工,从小对陇剧耳濡目染,但第一次登台时,她同样怕自己怯场,还警告父亲,不要来看自己表演,“如果非要看,就躲到柱子后边去”。
而今,数百场演出后,段婷婷已经能够自信地唱出陇剧经典曲目《状元与乞丐》选段,还走出国门,到卡塔尔、埃及等国家和地区演出。
“演员在演出中收获自信,演员自信了,陇剧文化才能自信。”段婷婷说。
“演员与演员互动,演员与观众互动,更能体会陇剧独特的艺术魅力。”窦凤霞举例,陇剧表演讲究“一棵菜”,每到高潮部分,都要“一唱众和”,就像白菜叶包着白菜心一样,形成瞬间感染的效果。在窦凤霞看来,这也是西北人骨子里追求的团结、和谐。
“到基层去,是对演员的锻炼,也是一种汲取文艺创作养分的通道。”甘肃省陇剧院院长王存说,艺术工作者要接地气,要了解百姓的心声,才能创造出精品。
当前,甘肃省陇剧院每年都会组织线上线下表演近百场,足迹遍布甘肃14个市州。地处兰州的“大本营”百姓戏曲剧场也重新装修,在这里,观众不仅能看精彩表演,还能通过图片、实物等了解陇剧60多年的发展历程。
“好戏”就在家门口,受众广了,陇剧赖以生存的本土剧本、本土作家、本土题材、本土演员也越来越多。目前,在多方合力下,甘肃省陇剧院已排演大小剧目200多台(出),取材于陇南市宕昌县的《官鹅情歌》,讲述黄河故事、甘肃故事的《大禹治水》《大河东流》等剧目陆续上演。
标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豪乡村舞台旁,甘肃省陇剧院参与新春文化惠民演出的演员们正在候场。表演戏曲的隔...
新华社北京1月16日电《中国证券报》16日刊发文章《强信心、扩需求、定任务地方奏响稳经济“协奏曲”》。...
“进来烤火。”这是巴山深处陕西省镇巴县乡亲们在冬日里最温暖的一句问候。“嘎吱嘎吱……”踩着两三厘...
澎湃新闻记者陈晨春节公益电影放映活动在上海已连续推出两年,惠及超8万人次的外来务工人员,让过年选择...
一辆小小的出租车,却载着大大的情怀与梦想,在济南,周文昌的出租车里贴满了写有暖心留言的便签,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