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视频。(清华大学制作)
年近九十的他娴熟地骑着自行车,在清华园里留下一道风景。车座上满头白发的老伴,张开手臂如少女般开心。这幅“神仙眷侣”的暖人画面被路人拍了下来,打动了无数网友,让他瞬间成为“网红”。
许多人从那时起才知道,这位喜欢骑自行车,带着老伴在校园散步、去菜市场买菜的邻家老爷子,竟是被誉为“焊接泰斗”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焊接工程教育家和焊接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潘际銮。
让高铁轨道“天衣无缝”,让核电站“密不透风”……潘际銮为国家的十多项重大工程攻克了一道道难题。4月19日,这位将一生献给祖国焊接事业的老人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一时间,网上“致敬”“送别”声纷沓而至,深切缅怀这位质朴可敬的科学家。
“国家需要什么,什么难,我就干什么”
20世纪50年代,潘际銮一头扎进焊接领域,将生命与祖国“焊接”在一起。他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第一”,推动了先进焊接技术装备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应用,引领和带动了国际焊接工程科学发展。
潘际銮1927年生于江西瑞昌,1944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并留校任教。
92岁时,潘际銮仍中气十足、充满感情地唱起西南联大的校歌。当时,身旁的老伴、88岁的北京大学教授李世豫打趣笑他“唱歌走调”。
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和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让潘际銮在求学西南联大时就坚定了救国报国之志。“那时我们很勤奋念书,念书的目的不追求别的,就为国家奋斗。”“要负担起天下的责任。”
为此,毕业后,他选择主动报考了焊接专业。
“学焊接?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吗?”有人笑话他。潘际銮却坚信,“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会为新中国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上世纪50年代起,他牵头创建我国高校第一批焊接专业,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培养人才。60年代,实验成功氩弧焊并完成清华大学第一座核反应堆焊接工程;之后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1964年合作制造出我国第一根6兆瓦燃气轮机压气机焊接转子。70年代末研制成功具有特色的电弧传感器及自动跟踪系统。80至90年代在我国自行建设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担任焊接顾问。
2008年完成“高速铁路钢轨焊接质量的分析”等项目,为我国首条时速350公里高速列车顺利开通作出贡献……
潘际銮为国家的十多项重大工程攻克了一道道难题,也向所有人证明——焊接技术在国家发展中举足轻重。“许多项目是在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封锁和禁运、科研资料极其匮乏、科研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完成的。”潘际銮生前曾回忆。
首创“蜘蛛”机器人让焊接工人远离高危
让潘际銮念念不忘、倾尽20多年攻关研发的,是一款类似“蜘蛛”的爬行式焊接机器人。
经常在工地穿梭的潘际銮发现,焊工们通常爬得很高,被强光伤眼睛,被烟尘伤肺,有的需在200摄氏度高温下在密闭罐体内坚持作业,甚至会引发休克。他由此思考:能否开发出一个能帮人焊接的机器人,让工人们远离高危?
这是一个跨学科的项目。“机器人要在三维空间里头能爬,像蜘蛛一样墙上能走,天花板上倒着也能走。不掉下来就很难,还要能动,还要能控制它,焊缝在哪儿它要走到哪儿,最后还要成功焊接……这几个难关都非常难。”他说。
为研发出符合要求的机器人,潘际銮自学了自动控制、计算机等专业,带领团队攻克多重难题,终于研发出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并申请专利。这项研究填补了国内外该项技术的空白,是国际焊接领域中的首创,解决了大型结构件在工地自动化焊接的难题。
目前,这一机器人已在一些项目上得到应用,经检测焊接精度高于行业相关标准,且工作效率比传统人工焊接提高3到5倍,在国家重点行业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过这些重大项目的淬炼,一批批焊接人才也迅速成长起来。潘际銮曾写下这样的话勉励学生们:“焊接是一门新兴的先进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标志。世界上约有一半的钢材需要焊接才能成为可用的产品,一辆轿车约有7000个焊点,一架飞机约有25万个焊点和250米焊缝,一个焊接的锅炉要比铆接的锅炉节省金属25%。想一想,焊接是多么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啊!”
“用科研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一生追逐的目标”
由于在焊接科学领域的突出成果和贡献,潘际銮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等众多荣誉,并曾两次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我觉得我没有什么了不起,大家宣传很多,我还是实实在在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这位朴实的老人生前曾说,“工作做出来就好,有没有名利,不要管它。”
他曾多次提及自己的人生信条:“国家需要,坚决上马;知难而进,勇于攀登;团结友好,共同战斗;只求贡献,淡泊名利。”
勤恳不辍,无关迟暮。即便已到94岁高龄,这位中国焊接领域的开拓者依旧心系焊接机器人的应用推广,“将来我国机器要占领世界市场,这项工作也是我最后一项科研成果。”
清华园里再也看不到潘际銮骑自行车穿梭而过的潇洒身影。大师远去,言犹在耳:“用科研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一生追逐的目标。我的工作对国家有贡献,我就很安心、很高兴。”
标签:
资料视频。(清华大学制作)年近九十的他娴熟地骑着自行车,在清华园里留下一道风景。车座上满头白发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陈卓琼生命最后的日子,毕延熬最大的心愿是能住上几天不漏雨的房子。驻村第一书记谭...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原副主任傅政华涉嫌受贿、徇私枉法一案,由国家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移送检察...
4月20日,中国银行湖北分行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回应记者称,张女士的3万元存款系被其弟弟张先生取走,由于...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网站发布消息因可能达不到防护效果10000个口罩被召回国家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