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上防护服的志愿者杨轶文 复星供图
(上海战疫录)自述 | 两岁半的大儿子叫我“宇航员医生”
中新网上海4月13日电 (李佳佳 曾炜婷)4月1日是上海浦西地区全域进行核酸检测的日子。凌晨4点半,这座城市的一天还未正式开启,包括杨轶文在内的6名社区志愿者已经集合好,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搬桌子、抬椅子、拉人流线、贴2米地标贴……抓紧“布置”好检测场地后,大约5点半,杨轶文第一次穿上了“大白”。太阳一点点升起,杨轶文突然听到人群里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喊“宇航员医生”。
小区内的物资“漂流”箱 复星供图
以下是志愿者、复星员工杨轶文的自述:
听到“宇航员医生”,我知道,是我大儿子来了。之前担心他抗拒做核酸检测,所以和他说,“你看这些帮忙检测的叔叔阿姨穿得像不像宇航员?”2岁半的他脱口而出,“他们是宇航员医生。”这句话就像一个温暖的种子,现在他看到大白总是热情的叫到宇航员医生。我不是宇航员,也不是医生,但听到他在人群里这样叫我时,突然让我充满了力量。他乖乖的和我挥了挥手,跟着家人走到检测队伍中。检测完后,我俩隔空对彼此竖起了大拇指。
我在这个小区住了好几年,邻里之间互动其实不多。连微信群也是这几天才建立起来的。原本是用来通知小区抗疫的相关消息,没想到现在成了大家的紧急物资线上仓库。
3号那天,一位宝妈在群里发出纸尿裤告急的求助信息。我们作为志愿者在群里帮忙询问谁有多余的纸尿裤给到这位宝妈应急。不一会儿,这家5片、那家5片。就这样,凑齐了30片。我穿上隔离服,把各家的物资收齐,转送到这位宝妈手中。
志愿者们深夜将街道派发的菜挨家挨户送到位 复星供图
像纸尿裤这样的易耗品是现在楼里最紧缺的物资,渐渐的小区群里就出现了一种很默契的机制:有人发出应急物资的需求,有人拿出“余粮”来解燃眉之急,我们成为中间的摆渡人。奶粉、大米、消毒液……一件件小物件在楼内运转。
每次出门,我儿子都会说一句“宇航员医生送快递啦。”
在成为社区志愿者之前,我已经居家隔离了两周。出不了门,只好线上参与公司发起的抗疫的工作。看到不少同事都奔走在抗疫一线,他们驰援高校、社区、政府等地方。那天我被一则同事的志愿故事给击中:上海男人模子,他追着“病毒”跑一个多月了。作为一位上海人,我在想还有什么更深入的方式可以去守护我们的城市。于是,我3月30日提交了社区志愿者的申请。
我是复星一名对接海外业务的员工,晚上9点到凌晨2点是我的主要工作时段。这让我白天有完整的时间可以投入到志愿者工作中。因为工作关系,有一定的医药知识储备,对抗原、PCR、核酸、无菌处理等等都有概念,这样即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去解答小区居民的问题,也能从邻里的角度去安抚大家的心情。我和家人说,我不做志愿者,谁做呢?家里除了大儿子,还有一个刚满一岁的小儿子。“去吧,我和老妈在家里给你做后盾,照顾好他们俩。”我爱人这句话,让我更加坚定。
深夜12点的居委会,志愿者们正在统计第二天抗原物资的发放数据 复星供图
我现在一天的时间表是,4点半到核酸点集合,6点正式开始核酸检测,除了给小区600多位的住户进行核酸检测外,居委会还主动承担了周边近300位坚守在消防站、环卫站等公共服务岗位的工作人员的核酸检测工作。中午1点左右完成一天的核酸任务。短暂休息后,要挨家挨户进行抗原物资的派送。晚上给楼里的居民送物资、送菜。虽然挺累的,但是想到每天出门时大儿子说的那句,“妈妈加油,‘宇航员医生’‘打败病毒,”就觉得心里暖暖的。
换上防护服的志愿者杨轶文 复星供图(上海战疫录)自述|两岁半的大儿子叫我“宇航员医生”中新网上海4月1...
中新网北京4月14日电14日,中国排协网站发布国家体育总局排球中心关于国家女排组队集训的通知,丁霞、袁...
服务业一头连着市场主体,一头连着百姓生活,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起着重要作用。近期,国内疫情多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赵安琪)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龙桂鲁教授团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4月1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孙庆玲)今天,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主办的第四届中华...